他、她、他们心目中的吴颂今
付 林(著名词曲作家、中国流行音乐学会主席)
我的同龄人颂今,不仅是歌坛上的一棵常青树,还是幕后最有影响的包装高手。每一位明星背后都有许多感人的故事,他,则是故事的主角,是明星经纪的践行者。他可以改变音乐的生态,也可以改变歌手的一生,不变的是他那颗永远炽热的爱心!
——摘自付林为颂今《打造红歌星》一书所做的序言
金兆钧(中国流行音乐学会秘书长、《人民音乐》主编)
颂今先生给我最主要的印象,倒像是歌坛的一位老劳模: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只是默默耕耘。作为一个词曲作家和制作人,他似乎少了些风生水起的大红大紫,但却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的作品、他培养歌手的成绩实实在在地留在了那里,令人瞩目。颂今先生一直追随着变幻的年代,孜孜以求,从不停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当然,也是值得敬佩的。
——摘自金兆钧为颂今《打造红歌星》一书所做的序言
王 炬(中国音像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颂今亲身经历了整个音像年代,并从头干到尾。他创作加编录,引领新潮流,策划出版了一盘又一盘畅销带。如果你没见过此人,一定会想象颂今是个“三头六臂、叱咤风云”的风云人物。其实,他的平易近人,就像一位邻家大叔。颂今在为公司挣得钱财和声誉的同时,也为自己的人生抒写了漂亮的篇章。
——摘自王炬为颂今《创意金唱片》一书所做的序言
陈思思(吴颂今弟子、新民歌歌唱家、火箭军文工团副团长)
总有那么几个人,会在你生命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会在你人生进程中的关键链接处推动你向前跨越。因此,无论你走得多远,无论你多么成功,他们始终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让你感念终生。
对我而言,吴颂今老师就是这样的人。父耶?师耶?我已无法分清!
——摘自陈思思著散文集《思路花雨》
杨钰莹(吴颂今弟子、岭南甜歌皇后)
今天是教师节,想起生命历程的许多重要阶 段,都有伯乐好老师的教导和帮助。感谢架起桥梁把我从南昌带到广东歌坛的吴颂今老师!从小我就常表演他的《井冈山下种南瓜》等儿歌,长大后,又为我量身打造了《风含情水含笑》《茶山情歌》等许多好听的甜歌,让我有了和歌迷相聚的快乐 时刻。祝吴老师教师节快乐!
——摘自2012年9月10日杨钰莹的微博
谭利华(吴颂今上音同班同学、中国著名优秀指挥家、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颂今是老三届中年龄最大的一届,我们班的老大哥。印象中,来自江西老区的他生活简朴,学习特别刻苦。他知道自己音乐理论基础差,决心笨鸟先飞,虚心向老师同学们求教,做功课,搞创作,经常在琴房教室待到后半夜。40年来,颂今勤奋执着,写出了大量好作品。为我的老同学点赞!
——为颂今作品上海演唱会的赠言
晨枫 国家一级作家编剧、词作家、《歌曲》《词刊》杂志社编委
在中国当代歌坛,有几位音乐家令人瞩目,他们不单囿于音乐创作,而是左右开弓,以曲挟词,常常以词曲双打的姿态出现。词曲兼长的两栖音乐家,除王立平、付林、程恺之外,还有一位就是颂今。
《中国当代歌词发展史》(2015年上海音乐出版社)
曾祖标 歌词作家、音乐评论家
当你研读颂今的歌词,聆听颂今的音乐,会感到到生命的激情和生活的诗情同时在奔流澎湃。吴颂今的音乐创作在思想内容方面,推崇真善美,弘扬正能量。在选材向度方面,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在艺术构思方面,角度新颖,精巧独到。在作曲艺术实践中,注重在旋律的优美动听、民族特色及时尚的乐风方面下功夫,形成了曲风新颖,情调惟美,上口易唱,形象鲜明的风格特点。他开拓创新的创作思维,针对市场的选题创意,根据歌手特点度身订做专曲,词曲唱录“一条龙”式的制作跟进手法,擦亮了颂今音乐的品牌。
《歌词审美探微》(2006年吉林文史出版社)
秦庚云 国家一级编剧、词作家、文化部优秀专家、江西省歌舞团团长
颂今的歌词是一杯纯正的矿泉水,质朴而流丽,淡雅而清新,十分鲜明地宣告了为入乐而写词的姿态——他是用一种音乐的灵气与悟性在写词,他是为了让作曲家潇洒而写词,他是为了让歌手轻松而写词。于是,他的词一经问世,总是很快地插上旋律与歌声的翅膀,成为活在人们嘴上的话题。
《歌词写作纵横谈》(2018年江西教育出版社)
曾遂今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传播学会会长
畅销唱片从何而来?颂今的实践表明,“关注社会热点,从时代潮流中捕捉商机”、“拾遗补缺,发现填补市场空白”、“市场细分,为特定听众群服务”、“把握流行时尚,满足市场新的需求”以及“明星效应”的基本理念,正是他创意、打造“金唱片”的观念基础。正是这种科学性的观念,导致了颂今多年来的辛勤耕耘,获得了丰硕成果。
《音乐产品的创意策划与营销案例》(2006年作序)
张竹华(吴颂今妻子、原广州市先烈中路小学校长)
颂今对工作特别执着,一年忙到头。对生活上的要求就比较马虎,随便吃点什么都行。到了寒假过年的时候,他会把所有的工作统统推掉,带着我和女儿出去旅游。国内国外,我们一家去了很多地方!我的同事们都说:你真的好幸福!
——摘自江西人民广播电台专题访谈节目
曾荣寿(吴颂今南昌一中同班同学)
记得学生时代,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同桌的你,课余时,总会翻开厚厚的自创歌曲手抄本,击节而歌。而我则在一旁默默倾听。原来,我是你的第一位粉丝……那些本本还保存在吧?
——摘自曾荣寿在百度“吴颂今”贴吧上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