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04 00:23:00 人气:
颂今与“岭南甜歌”
广东省流行音乐学会秘书长 李广平
颂今先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音乐制作人,一个严谨而出色的音乐编辑;同时是一个敏锐而技巧全面的作曲家,一个风格多样化的填词人,在中国当代歌坛中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多面手和“劳动模范”。多年前我和颂今先生是同事,也是合作者,他对流行歌曲走向的把握和求新求变的创作理念给我许多有益的启发,回想起来,至今仍让我感奋不已。
颂今的名字和“岭南甜歌”是可以联在一起的。大约是1988年,颂今和广州的一批词曲作家从风靡东南亚的港台酒廊情歌中得到启发,不约而同地一起创作了一批后来风靡了中国大陆甚至远销海外的“岭南甜歌”,推出了一批如杨钰莹、李玲玉、任静、黎娅、陈思思、常安等极具中国特色的女歌手,在中国大陆的流行音乐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一页。
我们知道,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正是歌坛猛刮“西北风”的时期,在高亢、嘹亮、黄尘千里的“西北风”中,突然出现几声黄莺般清亮、山风般清新、蜜糖般清甜、耳语般清柔的漂亮妹妹的歌声,那它的风靡和传播,就毫不奇怪了。可以说,“岭南甜歌”是对歌坛“西北风”的一个“反动”:它不张扬、不夸张、不声嘶力竭;不“宏大叙事”、不负载太多的历史文化内涵、不批判、不宏扬什么精神;它仅仅是表达一下阿哥阿妹的爱情:甜蜜的思恋情、难舍的离别情、刻骨的相思情、欣喜的相逢情;当然还有淡淡的哀愁、盈盈的泪水、冷冷的呼唤、苦涩的情怀。是的,正是因为它轻盈,所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正是因为它清甜,才吃起来可口讨人喜欢。正如一个有着水汪汪大眼睛、柔软纤细的腰肢,像一朵皎洁的白云款款向你飘来的女子,你能够抵挡她的诱惑吗?
我一度也百思不得其解。就个人的审美趣味而言,我以为“岭南甜歌”作为早点吃一下也没有什么不好,可是作为正餐,总的来说,还是缺乏一些心灵的养料。可是流行歌坛就是这么好玩:“流行”二字,就预示了它的多样化,受众面广,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喜欢杨钰莹、李玲玉的人,绝对不会少于喜欢罗大佑和崔健的人,只是一面以广大的乡村和市民阶层为主,另外一面以大学生与知识分子阶层为主,他们从各自欣赏的歌中所得到的身心愉悦和满足,程度之深都一样是无法形容的吧。
颂今是一个敬业的人。他用三百多首甜歌,奉献给了中国歌坛;可以说是他创造了一种流行的模式,用明白如话健康清新的歌词,用甜美动听上口易唱的旋律,用中国民歌的素材和氛围,营造了一个自足的艺术世界:《茶山情歌》和《风含情水含笑》、《情哥哥去南方》的新民歌风;《爱的风铃》、《青鸟的翅膀》的清新情歌风;《湖畔的回忆》和《忧伤的吉他》、《玫瑰信笺》等的新校园风;这些歌曲的盒带,当年的发行量都是以数十万计,风行中国大地。也由此正式启动了南方流行歌坛的造星运动:杨钰莹、陈思思、周亮、朱含芳等人的走红,和颂今这个名字有着不解之缘。颂今参与填词作曲、录音监制、宣传包装、企划推广,可以说,他就是“岭南甜歌”的代名词。
颂今是一个优秀的词曲作家。我一向对能创作的编辑(或称音乐制作人)抱有敬意:编辑工作的创造性意义我以为就在于能体会歌手和词曲作家的创作意图,把握时代最新的审美脉搏,创造流行而不是跟随流行,制造有生命力的明星而不是流星,力求创作出有文化生命力的、能在几十年后成为经典的歌曲。颂今是值得骄傲的:数十年的耕耘,让他拥有了《井冈山下种南瓜》等儿歌经典;《你那里下雪了吗》、《灞桥柳》、《女孩的心思你别猜》、《空谷》等流行经典;《茶山情歌》、《风含情水含笑》、《甜甜小妹》等甜歌经典;《情哥去南方》、《风调雨顺》等新民歌经典。他的坚持,他的高产,他的苦和累,他的悲与欢,都在他写下的近千首歌曲里了,他是值得欣慰的!更难得的是,颂今以他的人生遭遇和时代相结合,用非常浅显的、深入浅出的造句和意象,和谐动人的音乐旋律,造成了甜歌的大面积流行。我不知道我到了他的年纪是否还有他那样的创作激情,所以对他,我是极为佩服的。
颂今是个认真的人。认真得有时过迂了,然而他迂而不腐,对事业,对学生,对歌手,对同行,他都抱持一种热情、平等、合作、尊敬、亦师亦友的态度。就是因为太认真,所以这几年他打了好几场官司,为名誉而战,为音乐著作权而战,我觉得都是值得的:为中国的音乐制作、出版、发行和签约歌手制度的完善和行业规范化运作,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和范例。顺便说一下的是:他的十首甜歌的音乐著作权官司已胜诉,某公司将为侵权行为付出十六万的代价。这就是甜歌的市场价值,这也是颂今认真的结果啊。
颂今是个简单但锲而不舍的人。在一个唱片业工业化和市场化程度都很不成熟的国家里,颂今在努力地、不怨天尤人地、充满创意地工作着。从儿歌、甜歌、新民歌、文人抒情歌、校园歌曲、美声歌曲、主旋律歌曲、军营民谣、打工民谣、企业歌等等的多类型歌曲的写作中,他一点也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他不世故、不固步自封、不拒绝学习新事物;时代变了,情怀依旧,他用旋律,用歌词,用从心中缓缓流出的真情感,为他的人生为这个时代,作审美的记录,淡然面对着这不断流逝的岁月。
2003年第7期《长白山词林》
相关推荐